第(3/3)页 而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绝妙,让赵家的隐庄,也在这个小小的镇子里存在了将近二十年。 赵家隐庄的门面是一家小小的药铺。就开在县衙的正大门对角的地方。门面小的很,和七八九十户人家挨着挤着,日子过得又紧巴又热闹的模样。 但是其实那一整片的房舍都是赵家的地盘。 赵帛没说清楚,这里二十多年前,这里还是个小镇,路上坑洼,房子也破旧,别说屋子了,人都不值钱的。 首先是地势不好,坑坑洼洼,一旦到了雨水多的时候,大半年路上都不见一丝干的地,夏天的时候还尚且能够忍受,去河边溪水边冲洗一番就完事了。可是冬日的时候简直没办法。 又冷又潮。穷人家买不起炭。想上山砍柴来烧火,山上的柴火背回去都是湿的,一烧起来满屋子都是烟,呛得大人小孩都哇哇流泪。 地方穷,就映衬了一句话,叫做穷**计。 这个地方曾经有差不多将近十年的时间里,名声很差。倒不是说那个地方很乱,一个小穷地方,再乱能有多乱呢? 各个都拖家带口的往外跑,其实也是谋生。 因为那个地方眼见的就没有什么希望了。已经是死路一条了,最差的情况都要逼迫到眼前了,还有什么能够比死掉可怕么? 是被抓到当小偷剁掉手指头吗?那有什么?那种十指连心的疼痛不如晚上孩子饿的之哭的声音折磨。 是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牢里吗?春来镇每年有大半年都是阴雨绵绵的,这监狱里好歹还有厚厚干爽的稻草,那春来镇的地上,一脚下去全是烂泥。 如果能够有体面的日子,谁愿意去当人下人啊? 可是,哪里有体面的日子呢? 反正当年春来镇的年轻人是觉得看不到的。 ....... 这是当年了。 如今春来镇的年轻人,其实没有多少是当年春来镇的人了。 赵家买下了春来镇半条街。修了路,开了药铺,酒楼,把生意开到了官道边上。然后来了很多年轻人进来。干活,挖井,把低矮的地面给填进去了泥土和砂石。春来镇的镇上,后来都铺了青石。那一年的雨水还是很多,街面上还是有雨。不过那几条街上的商铺纷纷加宽了屋檐,屋檐和街上特意铺高的石阶对其,形成了特殊的雨廊。——据说这是特意从江南的镇子上学来的。 很漂亮,很好看。 后来留在镇子上的年轻人都很喜欢。 下雨的时候还故意往街上玩水来去。很是热闹。 酒楼有了,商铺也有了。体面营生的机会也是多了。 但是,春来镇当年走出去的年轻人还是不曾回来。他们确实有的回来过,瞧一瞧看一看的。 然后看了看,在崭新的酒楼里吃了一碗面,眼泪流了一脸,不抬头的把面吃完了,然后卷起包袱头也不回的就走了。 然后再也不回来....... 他们没脸回来。 春来镇后来长大的年轻人,大半都是孤儿。 没爹的也有,没娘的更多。没爹没娘的更加的多。可是大家都习惯了。 反正从小大家都是没爹没娘,你和我和他都没有什么区别。 日子都还是照样得过。 挺好的。 春来镇变得挺好,他们也挺好。 再也不提以前的事情,肚子有了粮食,吃的很饱肚子,也懂得在夏天的时候去山上把柴火早早的背回家了存着,预备过冬——这里的冬天永远都是湿冷的。所以永远都要柴火,永远都要做好准备的。 可千万千万,别在饿肚子了就好了。 春来镇的外来人很多。 可是各个都很好。 做的饭好吃,做的面也好吃,小姑娘也漂亮,药铺的药材都是真的,给穷人看病还不要钱。乐善好施的人,春来镇以前从来没有见过。 春来镇没有乞丐。也没有不好营生的地方。 这些都是春来镇的外来人带来的。 他们修了那条路,带来了很多陌生的笑脸。也带来了很多的希望。多好。特别好。 第(3/3)页